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麻醉医生主导的超声影像和麻醉实践与教学

超声医学(ultrasonic medicine)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人体器官、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进行诊疗的一门学科,以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学称为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tics)。近年来,超声逐渐被引进麻醉科的日常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当中,麻醉科医生每天都面临各种有创操作,如:桡动脉穿刺、深静脉穿刺、区域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穿刺会大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确保神经阻滞完全,减少副损伤,缩短外科医生的手术等待时间。在可视化操作过程中,麻醉科实习医生可以清晰的看到局部解剖结构和整个穿刺过程。

1 超声医学与麻醉学的临床相关性

术中超声具有实时、方便灵活、安全无创、定位准确、可反复检查等优点,越来越引起麻醉医生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了我们的“好帮手”。在手术室中经常看到超声科医生进行床旁会诊,但在紧急情况、危重症患者需要立即明确诊断时就需要麻醉医生掌握这项技术,现场做出判断并立刻进行处理。

超声影像学工具在临床麻醉领域的应用增加了对术中危险发生的预判,改善了整个围术期的诊疗质量和患者的预后。一方面为麻醉医生进行最终决策时提供“直观”的依据,如:血栓监测、应激状态下心脏的动态变化等;另一方面,提高了与麻醉相关的有创操作(如:桡动脉穿刺、深静脉穿刺、臂丛神经穿刺等)的准确性,减少了出血、阻滞效果不全等并发症,使“精准麻醉”的实施成为可能。由于其可透过表皮看到组织内部,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临床诊疗思路,并从麻醉学的角度挖掘并找到临床现象背后隐藏的奥秘[1]。

2 超声医学在临床麻醉实践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外科与麻醉新观念的提出,精准麻醉的实施迫切需要超声医学的介入

近十年,随着现代麻醉学观念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术中的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超声进行心、肺功能的无创评估以确保能够精确处置和用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用到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急诊饱胃患者胃内容物的测量、胃管的定位,术中进行液体治疗时肺水的测量,既往有心脏疾患的患者术中心室功能的评估……[2]。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提出给麻醉医生带来新的挑战:精确的区域麻醉阻滞技术;精准的动、静脉穿刺;目标导向的术中液体输注的优化管理……如果能把超声影像引入其中,优势是不可估量的。日间手术即门诊手术要求患者当天手术、当天出院;因此需要损伤小、恢复快的麻醉方式。那如何能尽量减少麻醉所带来的创伤并尽快恢复呢?由于日间手术相当一部分是在区域神经阻滞下的四肢的短小手术,因此超声引导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能达到准确定位和确切的效果,又减少了并发症。

2.2 特殊患者的个体化麻醉处理

在国内,剖宫产手术多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最关键的是准确定位穿刺间隙。而这类手术患者往往大都体型偏胖,对于麻醉科住院医生来讲正确定位是难点,会造成穿刺间隙的偏差和穿刺困难。近年来我们把超声影像技术应用于此,开辟了临床麻醉的一项新技术。它的优点是通过超声可以显像皮肤、皮下组织、韧带、棘突、椎板等解剖结构,通过超声探头位置的调整甚至可以显影黄韧带和硬脊膜,使腰-硬联合穿刺操作可视化,可对不同患者的硬膜外腔穿刺深度进行准确定位。这种技术应用在临床麻醉穿刺还能减少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而且特别适用于特殊体型的人群。

除此之外,在临床麻醉工作中也经常遇到桡动脉穿刺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困难的情况,超声影像学体现出了它的独特优势,能够精确定位,损伤又小又节省了时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手术室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人群同时并存心、脑血管疾病、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应用超声引导进行有创穿刺时会避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术前存在颈动脉斑块行颈内静脉穿刺时的穿刺点选择;对于既往存在房颤病史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可全程进行术中血栓监测。

3 超声医学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3.1 超声影像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医学生临床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以文字描述为主,讲授局限于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辅助示教,图像较少。学生临床见习课时相对较短,因此缺乏对具体疾病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影像学的同步资料。学生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吸收,通常要死记硬背,因此迫切要求能够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模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