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麻醉周:带你走近浙大二院麻醉科
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用以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确保围术期安全、改善患者诊疗和围术期舒适度、加速术后康复等。今年中国麻醉周的主题是“敬畏生命,关注麻醉——疫情防控救重症,分娩镇痛护新生”。近日,记者走进浙大二院麻醉科,一起来了解麻醉科医生的“台前幕后”。
麻醉科医生的一天比你想象更忙碌
上午7点,天蒙蒙亮,浙大二院麻醉科里已经忙碌起来,手术房间进行术前准备;检查各类所需的仪器和抢救设备是否运作正常;准备好麻醉药品和抢救药品……当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医生就要对其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并与主刀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一起,再次确认好患者的身份信息、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和注意事项等重要内容。
确认无误后,麻醉医生开始实施麻醉。一些复杂手术还需要深静脉穿刺置管、动脉穿刺置管等来保证患者术中所需。
当患者进入“梦乡”,手术医生开始手术,麻醉医生则守候在患者身旁,时刻把握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帮助患者平安顺利度过手术。手术后的患者会送到麻醉后恢复室,由麻醉医生以及复苏室护士负责。
等到患者意识清醒,能够正常呼吸并且肌力恢复,生理机能尽可能地恢复到术前水平,即可送回病房。送出病人后,麻醉医生就要准备下一位手术患者的麻醉。
当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还要到病房访视第二天的手术患者,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预测患者进行麻醉和手术时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并与外科医生一起,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麻醉和手术方案;通过术前访视时亲切友善的沟通,还可以帮助患者,特别是小朋友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
显而易见,麻醉学科在现代医院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年,《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明确提出,“要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
浙江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负责人、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表示,麻醉门诊作为术前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保障患者安全、加快住院流程和周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浙大二院围术期管理新策略——麻醉门诊
时间追溯2012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提出围术期患者之家这一围手术期管理新理念、手术诊疗新模式,这对围术期的概念重新加以定义,时间跨度从外科医生与患者决定手术治疗的当天开始,到患者术后出院第30天。那么,浙大二院麻醉科是如何与时俱进的呢?
我们了解到,2013年,浙大二院就已开设麻醉门诊,初期仅对部分需要进行麻醉前评估的高龄危重无痛诊疗或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近年来,更是创新“一站式麻醉门诊”围术期管理模式。
麻醉学科的发展再次赋予麻醉门诊新的内涵。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麻醉门诊已成为围手术期管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入院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等。
我们在浙大二院可以看到,2020年底开始打造全新麻醉门诊,由副高以上专家坐诊,对手术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完善术前检查,同时还对患者术前的生命状况进行全面调控,包括血压、血糖的稳定、气道的准备、体重的控制、戒烟戒酒的需求等,保障患者的生理机能达到术前最佳。
当遇到疑难危重患者的时候,麻醉门诊的医生主动出击,联合多学科及时解决患者问题;面对焦虑紧张的患者,则变为患者的“知心朋友”,解答患者对手术麻醉的困惑和焦躁。
68岁大伯在麻醉科门诊改变命运
68岁的陈大伯,因“体检发现肺部结节4个月”就诊,拟行择期手术治疗,为行术前评估,前来麻醉门诊问诊。
陈大伯坐在门诊的凳子上,说自己平时都在规律锻炼,但是剧烈运动后会出现轻微的胸痛,坐一会就可以缓解,但是也不会有胸闷、头晕或者呕吐。
麻醉医生听完之后,本着全系统检查评估的原则,麻醉医生在评估了陈大伯呼吸功能,肝肾功能等等,在评估心脏功能时候,听诊发现心脏有些微的杂音,考虑陈大伯是来做肺手术的,心脏检查还没来得及完善。
于是麻醉医生提出要求完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来结果出来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右冠状动脉撕裂待排,左心肥大”。麻醉门诊主诊医生立即上报医务科,联系胸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组织多学科讨论(MDT),予以诊断“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增宽,心功能不全,肺部占位,肝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