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五个中国麻醉周:补齐紧缺学科短板,优
(健康时报记者 王永文)“忙碌充实,惊心动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创伤与急诊麻醉学组全国委员兼学术秘书、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龚亚红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如果必须用一些词语来形容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这8个字非常合适。
3月30日,正值我国第五个麻醉周的第一天,麻醉科医生短缺问题再次成为业内热议话题。
随着医学专科的发展和患者医疗需求的急增,麻醉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凸显。一项针对世界卫生组织167个成员国的调查显示,麻醉科医师与外科医师的平均比例为1:2.9,但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7.5。如果按照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该配备30万名麻醉医生。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
“全球每年有2.34亿人接受手术麻醉,每年手术患者人数快速增加。另外,近年来在分娩镇痛、胃肠镜和支气管镜检查、微创诊疗、医美麻醉及急慢性疼痛治疗市场迅速增加,在此情况下,患者期待更加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舒适化医疗服务已经成为广大患者的刚性需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国家卫生和健康委2019年大型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中,全国1289家医院中超过80%医院的紧缺学科包括麻醉、儿科、重症、病理和中医科,这些科室医生的占比明显不足,其中多数属于医院的平台科室。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麻醉科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为了提高医院手术患者的周转效率,每天8小时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根本不够用。”对于麻醉师严重短缺的问题,龚亚红也有深刻的体会。她认为,在现代医学中,手术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民众对舒适化诊疗需求的不断增加,麻醉治疗学等麻醉学科内涵的不断拓展,使得麻醉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刚性需求量。而与之不匹配的是,每年医院新入职的青年麻醉医生数量与手术医生的比例依然不合理,高质量麻醉人才队伍的建设难以及时跟上多学科的需求,从而导致了麻醉成为临床紧缺学科的现状。
同时,龚亚红强调,总体来讲,麻醉医生一直供不应求除了专业培养问题,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很多基层医院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和收入不匹配,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与低收入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吸引力,麻醉专业年轻人流失现象值得关注。
对于推进麻醉学科快速发展,增加临床麻醉医生数量的问题,黄宇光在今年的政协提案中提出,应该对麻醉、小儿、重症、病理、医美等紧缺学科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例如对紧缺学科,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全国公共财政对医疗人才培养专项支出预算;此外,要加强麻醉等紧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改变我国麻醉医师短缺现状,着力改善医美行业存在的正规培训的医美手术和麻醉医师不足的现状。
“在健康中国行动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需要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医疗资源的追求和医疗服务不充分、学科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在现代医学发展中,麻醉学科整体服务能力的提高是解决这个特殊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 麻醉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相关友邻学科的健康发展。在2021年的第五届“中国麻醉周”启动仪式上,黄宇光呼吁到,希望广大群众关注理解麻醉学科的内涵,从方方面面给麻醉学科以呵护、以支持,努力提升麻醉学科整体服务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支撑多学科更好发,优化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从来释放出更好的优质医疗资源,最终让广大患者受益。
从事麻醉工作十余年的龚亚红谈到,虽然麻醉工作很辛苦,但作为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的守护者,每当有病人因为她们的努力而转危为安、得到有效救治时,内心的收获感、成就感和喜悦感也是无与伦比的。欢迎广大有志于从事麻醉工作的青年学子加入麻醉医生的队伍,一起为麻醉事业而努力,在护卫患者中实现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