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临床麻醉学理论实验实习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更是必要的途径。以能力为导向为特点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1]。传统教学体系下学生记忆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但知识之间不能贯通,缺乏横向联系,基础和临床脱节[2]。

临床麻醉学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和社会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模式、理论和特征也需做出相应改进[3]。川北医学院麻醉学专业于2017年成为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临床麻醉学课程从理论教学体系构成、实验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方面探索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改革。所谓模块化指的是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每个模块都制定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4]。

1 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化构成

结合麻醉学专业本科应用型示范性专业建设目标,将临床麻醉学理论教学课程组建成三大教学模块,再细分为14个子模块,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详细划分如图1所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应用、强化素质。例如气管和支气管内插管模块为麻醉期间管理的模块,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插管前准备及麻醉,并重点掌握气管和支气管内插管操作技术以及拔管术,明确气管和支气管插管适应症与禁忌症,熟悉气管、支气管内插管的并发症,了解非气管导管性通气道。在该模块的构建中重点强调学生对气管插管术及拔管术的掌握应用,特此针对此项内容安排气管插管术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培训和技能比赛来强化学生对气管插管术的全面掌握。既达到满足麻醉医生操作技术的职业要求,也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模块总体上确保了临床麻醉学主干课程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图1 临床麻醉学理论教学模块化体系

2 模块化课程中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进行综合优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对临床麻醉学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实践教学[4]。这必然要求实验教学体系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改革如图2所示。

图2 临床麻醉学实验教学模块化体系

模块一实验课教学教师:实验课教学由相应部分理论课的高职称教师担任总负责人,并由其指导年轻教师实验课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等;实验课任课教师需听课相应理论课教学并做好听课记录。

模块二实验课课堂时间:缩短实验教学理论讲解,增加学生实验课操作时间,通过对学生操作时间的把控来强化应用技术的培养。如气管插管术实验课教学将原来的实验操作讲解和观看视频更改为教师操作演示,教师示范正确操作后,学生直接开始分组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练习,使学生获得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模块三开放性实验:打造开放性实验项目,如本科生围术期超声基础与心血管超声技能培训、上肢超声、下肢超声、经食管心脏超声、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内插管术等,以开放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模块四技能比赛平台:以技能比赛为平台训练学生综和能力,如气管插管技能比赛、多站式综合技能比赛(包括麻醉前访视、硬膜外穿刺术和气管插管术等项目)。各种技能比赛的开展,巩固了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麻醉操作技术,尤其是多站式综合技能比赛的举办,对临床麻醉学实验课教学的实验项目达到了全覆盖,不仅强化学生掌握临床技能,更是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考核和检验,有助于将临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

模块五学生实验助理:推选实验课课堂实验助理,每班至少两名实验助理,建立实验助理QQ群和微信群。定期召开实验助理讨论会,由实验员教师培训其参与实验课每个实验项目课前准备和实验课堂辅助管理。该课程实验教学结课后,要求实验助理认真填写实验助理工作日志和撰写总结,并对其进行集中座谈交流,对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教研室和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