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讨以临床麻醉学课

0 引言

目前,大多数的临床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科生学习“临床麻醉学”的过程顺序是:先学完麻醉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临床见习和实习,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临床麻醉学的全面认识。本科生仅仅记忆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或考试点,不能很好、系统地掌握临床麻醉学过程中引起相应病生、病理变化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工作能力的提升[1]。随着外科学、药学和医学设备的发展与进步,临床麻醉学成为了一门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不仅涉及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而且还包含一定深度的物理和化学基本原理和技术,故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适应临床麻醉学的快速发展。目前,整合性课程很好地呈现了医学本科生教育过程中的连续性,有机地将临床麻醉学的临床问题与基础相关理论进行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效率和临床技能应用能力,助力了医学本科生从学生到实践操作临床医生的转型,成为了将来医学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重要方向[2,3]。为此,文章将整合性课程引入本科“临床麻醉学”教学中,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7级医学院80名临床麻醉学专业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号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传统教学模式组和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组,每组各40名。其中,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组男生19名,女生21名,年龄范围21~25 岁,平均年龄(23.)岁。传统教学模式组男生18名,女生22名,年龄范围21~24 岁,平均年龄(23.)岁。所有研究对象在平均年龄、性别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整合课程教学模式

参照文献报道构建方法[3,4],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组在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1)建立协调保障机制,组建相关的教学团队。授课教师要求是博士学历的主治医生或副主任医师,同时具有三年以上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经验。教学团队按照教学进度进行集体备课,同时组织教学总结和反思,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整合课程中的授课内容。

(2)以“临床麻醉学”为中心选择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四版《临床麻醉学》《麻醉解剖学》《危重病医学》《麻醉生理学》《疼痛治疗学》《麻醉设备学》《麻醉药理学》。

(3)设计优化课程,以器官系统为轴有机整合课程内容,教研室协调教务科重新制定了相应配套的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大纲和教学模板,理论课程58 学时,见习实验课42 学时。

(4)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授课结束后布置3~4 道与临床麻醉学临床和理论基础相关的思考题,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临床科室带教教师在每一次大课授课结束后,安排2个学时在相关疾病临床科室进行目的性的见习,强化学生临床知识转化临床技能的能力,加强学生临床麻醉学理论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临床分析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组的临床麻醉学本科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模式还是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研室为中心,课程安排上主要还是按照医学基础知识课程—临床前期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的模式进行。

1.3 评价方法

(1)一个学期期满后,对两组医学生进行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的考核。基础理论知识考核,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10%;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项考核满分均为100 分。

(2)问卷调查,为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组学生设计综合能力的问卷调查表,包含课程设计合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团队之间协作、促进医患的沟通、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每个方面包括好、一般、差三个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核结果比较

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组、传统教学模式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分别是(85.8+7.4)分和(82.6 )分,实际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86.3+6.1)分和(81.9 )分,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组本科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和实际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和P值分别是2.00/0.049;3.3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