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麻醉学学习体会
1 麻醉教学中的不足
临床麻醉学是结合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等的实用学科,针对于不同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多角度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结合。近些年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质并未发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形成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以致于忽略学生的主动性,造成失去学习兴趣,束缚思维,缺少思考,课堂缺少活跃性的局面,无法完成量变质变的过程,由同化向异化的过程[1]。其次,虽临床麻醉学教材经多次修订与改版,但其仍落后于现代临床麻醉学的发展,缺乏新的理论与技术,而已淘汰的药物及方法仍未更新,使学生对麻醉学认识不充分,建立麻醉框架不健全。例如硫喷妥钠静脉全麻药,用于麻醉诱导,复合全麻及小儿的基础麻醉,但在临床工作中已极少使用。再者,在临床麻醉学的实习中不能充分拓展医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仅教授理论知识机械记忆,缺少与实际的融会贯通、知识融入实践,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无法直观化,将导致学生难以处理日后工作中的应激事件。
2 临床麻醉教学中的改进
2.1 问题导入,发展思维
麻醉专业医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原因在于其服务内容是不同疾病患者的麻醉与生命体征监测,其要求不仅具备相应麻醉学的理论知识,还需掌握生理学、内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临床知识[2]。这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拓展临床思维。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课堂开始可以以病例导入,课前温习相关理论知识,分小组讨论及发表,内容可包括各种分类的麻醉前访视的内容、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的选择,术中麻醉管理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术中意外和并发症的防治等临床麻醉常见问题,提出疑问及困难,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此方法不仅锻炼学生团队合作及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理论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脱离“本本”主义,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导[3],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景,并且对病理、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回顾,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
2.2 实践强化,加强技能
临床麻醉学是一门实践学科,临床工作中有较多依靠麻醉医生经验性的盲探操作如硬膜外麻醉、桡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等,规范操作是成功的基础,在多次练习中积累经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反复操作练习可使学生感受喉镜抬起会厌谷的力度、硬膜外麻醉时穿刺针透过韧带时的感觉、学习动脉穿刺置管的手法[4]。故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模拟临床环境,适时增加实践时间,促使学生进入临床医生的角色。在该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2.3 立体教学,优化实践
手术室作为最佳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拓展临床思维提高心理素质,对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得以在关键时刻沉着冷静地应对[5]。脱离影像多媒体资料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手术中麻醉的重要性,不仅要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镇痛镇静与肌松,还要预见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预防的处理,为病人平稳顺利度过围术期提供保障。以实习课当中的真实操作为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灌输“个体化原则”。术前访视和术前评估是设计麻醉方法及麻醉管理的第一步。可以将病人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围术期病人安全性和满意度。因此学习临床麻醉理论的同时,设为术前访视是一项重要的实习项目,通过观看麻醉科老师们如何与患者沟通,术前如何进行充分评估、制定麻醉和围术期管理方案等,学习术前访视的要点、掌握评估项目,对全身情况和各器官系统有整体把握,充分为步入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2.4 加强沟通能力,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服务、诊疗技术等方面水平日渐升高,但医患关系却日渐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日趋下降,使得医生的工作变得如履薄冰。加强自身沟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医患问题,是每一个医学科目应该涉猎的范围。但因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真正的指导,更缺少实践经历,这使得麻醉专业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很难较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临时场景,生动形象地设计各种情景,通过学习如何询问病史、如何减少患者对围术期麻醉过程的焦虑和恐惧,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指导病人配合麻醉的过程中,掌握沟通的技巧,考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理论与实际结合情况及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等。人文关怀同样也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关键一点,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解除患者的焦虑,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